桃蚜 (Green peach aphid)
學名:Myzus persicae Sulaer
(費雯綺、王喻其編。2007。植物保護手冊─蔬菜篇,第112頁。台中。229頁。)
生態習性:
北部11月至次年6月,中南部11月至次年4月。一年發生約45代,最適溫度為21~26℃,低溫乾旱季節密度高,反之高溫多雨密度低。本蟲終年行孤雌生殖,通常胎生無翅型雌蟲。若蟲數過多或水份食物不足而需遷移時,始產生有翅型雌蟲。若蟲經四次脫皮而為成蟲,完成一世代時間甚短。
本蟲能傳播植物病毒病害。如菸草胡瓜嵌紋病、木瓜輪點毒素病、馬鈴薯毒素病等。一般群集於心部及葉背部吸取營養液,並分泌蜜露誘發煤病。
形態:
有翅胎生雌成蟲,頭及中胸皆黑色,腹背部有大方形黑色斑紋一個,翅透明,展翅長 5公厘。無翅胎生雌成蟲體色不一,有黃、綠、紅、棕等色,體光滑無蠟粉,觸角之基部內力有瘤狀突起,觸角管狀細長,末端的 1半稍膨大,體長約 2公厘。
(林鳳琪、陳文華。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410頁。葉瑩編。)
危害狀:
被害嚴重時,葉片常捲縮或萎凋,生長不良。
防治方法:
一、 | 天敵防治: |
1.捕食性天敵有瓢蟲類、食蚜虻類和草蛉類。 | |
瓢蟲科有11種,其中以赤星瓢蟲(Lemnia swinhoei Crotch),錨紋瓢蟲(L. biplagiata Swartz),六條瓢蟲(Menochilus sexmachlatus Fabricius)較重要,成蟲和幼蟲可同時補食蚜蟲,在春、夏季節可以抑制蚜蟲危害,然夏季瓢蟲的蛹多被寄生蜂寄生,使其族群密度及防治效果大打折扣。 | |
食蚜虻科主要有6種,其中以黑點食蚜虻(Epistrophe balteata (De Geer)),刺腿食蚜虻(Ishiodan scutellaris Fabricus)和斑翅食蚜虻(Asarcina argrota Fabricius)較重要,幼蟲期補食蚜蟲,其補食數量約占天敵總捕食數的三分之二,可視為蚜蟲類的主要天敵,可惜其蛹體亦有多種寄生蜂寄生,常使其密度突然降低。 | |
草蛉科亦有多種,但較常見者為基徵草蛉(Mallada basalis (Walker)),安平草蛉(M. bonininsis (Okamoto))及台灣草蛉(Chrysopa formosana Matsumura),由於草蛉食性複雜,且在卵期有卵寄生蜂寄生,故其重要性不如前二者。 | |
2.寄生蜂主要有蚜繭蜂科的Ephedrus robustus Lin,E. plagiator (Nees),Lipolexis gracilis Forster,L. scutellaris Mackauer,Lysiphlebia japonica (Ashmead)以及Trioxys (B.) communis (Gahan)等6種;擬跳小峰科僅Aphelinus mali (Hableman)1種。一般在五至十一月間出現最多,期間又以八至十月密度最高,故秋季之蚜蟲應無需施藥,可藉由天敵與以有效抑制。 | |
二、 | 蚜蟲多發生在春夏之交,及春稍和夏稍期,故為了保護芽期受害,在嫩芽萌發初期即施藥,但不必全面施藥,僅噴施嫩芽部即可,既可節省工本,又能保育天敵,至秋祭之後,蚜蟲因有天敵抑制,可不必施藥防治。 |
(羅幹成。2003。捲葉蚜。植物保護圖鑑系列 9-柑橘保護,第43-44頁。防檢局。台北。378頁。)
(羅幹成、邱瑞珍。1986。台灣柑橘害蟲及其天敵圖說。農試所特刊 20:9-15。) |
資料來源:農業部農業試驗所網站
桃蚜
【天敵】
http://ipm.tcct.com.tw/archives/37
Views: 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