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花蔓澤蘭的生態生理性狀

作者:郭耀綸、陳志遠、黃慈薇

出處:小花蔓澤蘭危害與管理研討會專刊 2003 (頁 11 – 27)

台灣低海拔林地及荒廢地,近年來遭受外來藤本植物小花蔓澤蘭(Mikania micrantha H.B.K)危害,形成嚴重的生態問題。本研究調查該植物之物候學、繁殖性狀及耐蔭性,並探討兩種可能的防治方法。遮蔭試驗發現本植物為非耐蔭種,光合作用潛力高達 17 µmol CO2 m-2s-1,在低光林下無法生存,但根部生物量隨光量提高而顯著增加。小花蔓澤蘭在 11 月至 12 月為花盛期,種子數量極多,每 m2 覆蓋高達 17 萬粒。將蔓莖由近地表處切除,每月切一次,連續切三個月,可得到良好的除蔓效果。在夏季及秋季依此步驟可消除 90%以上的小花蔓澤蘭植株,但在冬季及春季除蔓效果較差。藉 19種植物進行相剋作用試驗,發現鳳凰木的葉及花對小花蔓澤蘭具有強烈植物毒性。覆蓋 1-2 g 的鳳凰木葉粉或花瓣粉於土表,在三週內使小花蔓澤蘭小苗達 75-90%的致死率。此結果暗示或許可利用鳳凰木葉部及花瓣的相剋化學物質來做為防治小花蔓澤蘭之除草劑。

Views: 168

相關資訊

Leave a Comment